\n
一、宏观经济超预期复苏,企业盈利显著改善,助推A股走强
上证指数在 2025 年 8 月创下近 10 年新高,这一历史性突破是多重积极因素共振的结果,既反映了中国经济韧性与政策支持的协同效应,也体现了全球资本对中国市场的重新审视。
2025 年上半年,中国经济展现出强劲的内生增长动力。根据 IMF 最新报告,中国 GDP 增速从年初预期的 4.0% 上调至 4.8%,实际上半年增速达 5.3%,显著高于全球主要经济体。二季度 GDP 环比增长 1.1%,创 2021 年以来新高,显示经济复苏动能持续强化。工业增加值、消费零售等核心指标同步回升,例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 4.8%,反映内需回暖。
企业盈利端,截至 8 月 20 日,已有 801 家上市公司披露半年报,669 家实现盈利,净利润超 10 亿元的公司达 56 家。中国移动、贵州茅台、宁德时代等龙头企业净利润分别达 842 亿元、454 亿元、304 亿元,成为指数上涨的核心驱动力。证券行业表现尤为突出,29 家披露业绩的券商净利润增速中位值高达 187.42%,受益于市场成交额同比增长 61.63% 至日均 1.39 万亿元。这种盈利改善不仅体现在传统行业,科技、新能源等新兴领域同样表现亮眼,如 AI、机器人、生物医药等赛道企业营收增速普遍超过 30%。
二、政策组合拳精准发力,流动性环境持续宽松
2025 年以来,中国政府通过 “财政 + 货币” 双宽松政策组合拳稳定经济预期。财政政策方面,赤字率提升至 4%,发行 4.4 万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和 1.3 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,重点支持基建、科技创新等领域。货币政策则通过降准降息释放流动性:5 月实施降准 0.5 个百分点释放 1 万亿元长期资金,同时下调逆回购利率、再贷款利率等,引导社会融资成本下降。这些措施直接提升了市场流动性,7 月非银存款激增 2.14 万亿元,居民存款减少 1.1 万亿元,显示资金加速从储蓄转向投资。
政策对特定行业的扶持更为关键。例如,科技创新再贷款额度从 5000 亿元增至 8000 亿元,支持半导体、人工智能等 “卡脖子” 领域;新能源领域受益于碳中和目标,上半年风电、锂电池出口分别增长 43.2% 和 18.8%。此外,房地产政策优化(如降低房贷利率、推进城中村改造)缓解了市场对系统性风险的担忧,带动银行板块市值半年增加 1.7 万亿元。
三、外资加速回流,市场信心全面激活
全球资本对中国资产的重新配置成为此轮行情的重要推手。2025 年上半年,外资净买入境内股票和基金 101 亿美元,扭转了过去两年的净减持趋势,其中 5-6 月单月净买入达 188 亿美元。高盛数据显示,对冲基金对中国股票的配置超配 4.9%,创 2023 年以来新高,且买入以科技、消费等成长板块为主。外资回流的逻辑包括:一是美联储降息预期升温,美元流动性宽松;二是中美关税阶段性缓和,双方在 8 月再次暂停 24% 关税 90 天,降低贸易摩擦不确定性;三是中国资产估值优势明显,当前 A 股整体市盈率为 21.09 倍,处于近十年历史分位数的 82.78%,低于全球主要市场。
市场情绪层面,投资者参与度显著提升。截至 8 月 18 日,A 股新开户数达 1456 万户,同比增长 36.88%;两融余额时隔 10 年重返 2 万亿元,杠杆资金活跃。券商机构普遍抛出 “慢牛” 判断,认为结构性行情将持续,进一步强化了市场信心。
四、行业结构优化与新动能崛起
此轮行情呈现显著的结构性特征,科技与金融双轮驱动成为核心逻辑。证券行业受益于市场成交额激增,上半年净利润增速领跑全市场,华西证券等头部券商净利润增幅超 10 倍。科技领域,AI 算力、机器人、创新药等赛道成为资金聚焦点,电子板块市值半年增加 2.5 万亿元,占 A 股市值增量的 20% 以上。新能源产业链虽面临短期产能过剩压力,但政策支持与全球绿色转型长期逻辑未变,龙头企业如宁德时代通过技术迭代巩固优势。
传统行业中,银行板块在估值修复与政策利好下表现稳健,工商银行、建设银行等国有大行股息率超过 5%,吸引长期资金配置。消费板块则受益于消费者信心回升,3 月总体满意指数达 129.33,食品饮料、家电等必需消费行业盈利稳定性凸显。
\n